第九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真實觀的典型特征
講座人:楊保軍 教授
講座人簡介:
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新聞界》副主編;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馬工程”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首席專家;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曾兩次出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主要學術(shù)著作有“新聞十論”:其中“九論”《新聞事實論》《新聞價值論》《新聞真實論》《新聞活動論》《新聞精神論》《新聞本體論》《新聞道德論》《新聞觀念論》《新聞主體論》已經(jīng)出版,《新聞規(guī)律論》將于近期出版。
楊保軍教授是“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獲得者,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yōu)秀教材獎一等獎獲得者,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獎獲得者。
主持人:張勇 峰副教授
講座時間:08:00——10:00 星期四
講座日期:2018-11-15
地點:逸夫科技信息樓七樓報告廳
主辦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研究中心
講座內(nèi)容:
新聞真實觀,就是對新聞真實根本性、系統(tǒng)性的看法。不同新聞真實觀有不同的個性特征。新聞真實觀不僅具有認識論上的標準,也有價值論上的目標和方法論上的具體要求。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真實觀,除了堅持“事實真實”這個根本觀點、“過程真實”這個實現(xiàn)方式觀念外,其明確而典型的個性特征是強調(diào)新聞真實的“統(tǒng)一性”或“全面性”,可以名之為“統(tǒng)一真實觀”,其主要內(nèi)容是:在針對個別事實的新聞報道中,要求“部分真實”與“整體真實”的統(tǒng)一;在針對目標報道領域的報道中,要求“具體報道真實”(具體真實)與“領域報道真實”(領域真實)的統(tǒng)一;在針對一定社會范圍的報道中,要求“微觀真實”與“宏觀真實”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真實觀的實現(xiàn),還面臨諸多困境與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第十期:施拉姆之鏡與中國傳播學四十年
講座人:劉海龍 教授
講座人簡介:
劉海龍,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新聞界》雜志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新聞傳播研究所副主任,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兼職博導。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曾任臺灣政治大學、深圳大學、遼寧理工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傳播思想史、政治傳播、傳媒文化。著有:《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現(xiàn)代媒體總論》(合著,遼寧大學出版社,2005)。譯著有:《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至關重要的新聞:電視與美國民意》(新華出版社,2005)、《傳播理論導引:分析與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一版,2014年中文修訂第二版)、《真相》(校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人際影響》(校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新聞傳播學前沿譯叢》主編。
主持人:朱清河教授
講座時間:10:00——12:00 星期四
講座日期:2018-11-15
地點:逸夫科技信息樓七樓報告廳
主辦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研究中心
講座內(nèi)容:
施拉姆在中國傳播研究的歷史上曾經(jīng)起到過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主流學術(shù)史的書寫的偏狹,導致我們對他的認識仍有許多盲點。中國學界對他的評價也經(jīng)歷了學科奠基人、啟蒙者到誤導者、冷戰(zhàn)專家的戲劇性轉(zhuǎn)折。對施拉姆的評價折射出中國傳播研究四十年來語境、視點及學科史書寫方式的變遷。我們今天能否告別施拉姆及其開創(chuàng)的學科化、實證主義及行政主義的研究傳統(tǒng),以何種立場及主體性評價施拉姆,依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