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心盡展新枝:四十年賡續(xù)薪火,陜師大三代關學人傳承正脈,涵養(yǎng)未來
□ 文字:劉書芳 視頻:王煜 趙巍
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橫渠村西街045號,古柏蒼翠,瓦殿肅穆,一座青磚砌成的仿古門樓矗立著,門庭上懸黑漆匾額“張載祠”。剛進門,一塊青石上刻著“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步入庭院后,一尊高聳的雕像屹立于中央,氣宇非凡,他正是關學宗師——大儒張載,其學說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距此約115km的陜西師范大學,三代學人賡續(xù)薪火,涵育四十年,繼承關學正脈,弘揚傳統(tǒng)文化,蔚為海內外“關學”研究重鎮(zhèn)。
傳承正脈 凝聚學術力量
2019年12月7日,陜西師范大學關學研究院揭牌成立。
時間追溯到1980年,當時,陳俊民教授(現任我校關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受史念海教授邀請,在歷史系開設《中國古代思想史》,次年,陳俊民先生在歷史系創(chuàng)辦了“關學研究室”,這就是關學研究院的雛形,為陜師大關學研究打開了一扇窗口。
“當時關學研究室只有三個人,時任校長李綿就對我們講,今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你們都要把它堅持下去,你要知道,這是我們師大的一項學術事業(yè)!”每談及此,陳俊民先生都很振奮,“我把它當做我的精神家園,我的家園就是我的研究,我的生命也就是我的學術,學術也是注入了我的生命的!”
關學研究團隊日益壯大,哲學系的丁為祥教授和林樂昌教授紛紛加入,關學研究室得以不斷發(fā)展,2003年成立了關學研究中心,為關學研究打造了重要的學術平臺。
如今,以許寧教授、曹樹明教授、李敬峰副教授等為首的第三代陜師大“關學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究”團隊也正在組建和成型之中。他們以青年教師、哲學師資博士后為主,平均年齡約35歲,立足關學文化的傳承與普及,逐步成為新一代陜師大關學研究的主力軍與擔當者。
陜西師范大學關學研究從“關學研究室”起步,歷經“關學研究中心”,直至“關學研究院”成立,雖然三度更名,但三代學人做大、做實、做強關學的初心,從未改變。陳俊民先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劉學智、林樂昌、丁為祥等教授薪火相繼,厚積薄發(fā),規(guī)模不斷壯大,許寧、曹樹明、李敬峰等青年一代學術力量越來越強,一支梯隊合理、結構完善的關學研究團隊正在形成。
勇于造道 打造學術精品
關學研究團隊潛心治學,在研究文獻的搜輯、研究規(guī)模的拓展、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的積累等諸多方面,取得了令學術界矚目的成就。
第一代關學研究以認識論為基本進路,以哲學范疇研究為重心,研究以陳俊民先生的《關學序說》《張載關學主題論》等為發(fā)端,直到其《張載關學導論》(1985)《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1986)相繼問世,尤其是《關學編(附續(xù)編)》(1987)的出版,已經開啟了對關學經典的校點整理工作,也代表著上世紀80年代張載關學研究的最高水平,獲得了國內外學界的充分肯定與廣泛認同。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關學研究的第二代開始步入學界,其中以劉學智的《關于張載哲學的幾點思考》《<橫渠易說>與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林樂昌《張載關學與三秦文化的哲理化》《王徵死因訂正》為代表,表明關學研究已經從地方文化的角度展開。而丁為祥《開放的心胸與多元相容的視野——張載研究的綜述與反思》《張載研究的視角與方法》、林樂昌《張載對儒家人性論的重構》《李二曲的經世觀念與講學實踐》,則表明新一代學人開始了反思性的研究與學派性的拓展。
新世紀以來,陜西師范大學的關學研究呈現出多元并舉、齊頭并進的趨勢。從丁為祥《張載虛氣觀解讀》《張載人性論溯源》、孫萌《李二曲“悔過自新”的基本內涵》以及劉學智《馮從吾與關學學風》、林樂昌《張載關學特質論》《張載理觀探微》,就已經形成了一種反思與深入并舉的格局。
近十年來,陜西師范大學關學研究的新生代紛紛步入學界,其中以許寧《“物與”之道:張載哲學的生態(tài)意蘊》《氣化之道:張載、王夫之、嚴復、張岱年氣學思想合論》,曹樹明《修養(yǎng)工夫論視域下的張載“格物”說》《呂大臨佚文<西銘解>》,李敬峰《明代關學<中庸>學的詮釋特質》《呂大臨的心性論及其與關學、洛學的融合》為典型代表。至于江求流的《身心之學的重建與自律道德的回歸》、何大?!对囌摱偈妗盁o為”思想的四個維度》、王文琦《良知從“見在”到“現成”》,則表明陜西師范大學的關學研究已經在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全面展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陜西關學研究開創(chuàng)者的陳俊民先生,經過20年的搜集整理,完成了《關學經典集成》的校點整理出版,為今后的關學研究拓展了新的方向;劉學智教授搜集整理的《關學文庫》(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林樂昌教授的《正蒙合校集釋》以及其七卷本的宋明清關學思想通論(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丁為祥教授的“宋明道學核心價值研究”(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也將展開張載關學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新的一頁。
迄今為止,陜西師范大學關學研究團隊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重大招標課題5項,主持國家級課題20余項,出版關學文獻整理和研究專著數十部,發(fā)表與關學研究相關的論文200余篇,培養(yǎng)的碩博士成為國內關學研究的骨干力量。
涵養(yǎng)未來 培育學術傳人
在關學宗師張載誕辰千年之際,學校合力打造特色“金課”《關中文化十八講》,創(chuàng)新文化育人。課程由關學研究院院長丁為祥教授和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院長袁祖社教授共同主持。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美術學院、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研究院以及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的17位專家學者重磅加盟。
為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的要求,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優(yōu)良的品質、精心的制作,使課堂畫面唯美、氣韻典雅,聲情并茂地呈現出關中文化的內涵和底蘊,引人入勝,課程助教組織學生通過“課外實踐課”“小組研討課”等教學形式,不斷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思辨能力提升,拓展學生知識視野。
“終南屹屹,先賢巍巍,我們敬畏傳統(tǒng),求學問道;光影綽綽,書香悠悠,我們學藝養(yǎng)才,承續(xù)文脈。這是我們的大儒張載!”哲學書院原創(chuàng)歷史話劇《大儒張載》打磨四月有余,終于公演。這場來自全校11個學院共計約70余名學生參與演出的話劇,通過言志、論學、為政、造道四幕,溯關學遺跡,承先賢之風,以一場藝術性與思想性高度契合的演出,帶給現場觀眾一次臻于完美的時空交響體驗。
12月5日,一檔名為《千年傳承 時代回響——張載與關學》的系列節(jié)目上線,節(jié)目共設六期,主要圍繞張載其人其說展開,講述張載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理論和關學造詣。
2020年是張載誕辰1000周年,由張載所開創(chuàng)的關學學派,脈絡清晰、條貫秩然,不僅范導著陜西地域文化,亦形塑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成為地域學派全國化的典范。作為傳衍千年的理學學派,關學不僅在宋元明清時期熠熠生輝,更在文化復興的當下,依然可以發(fā)揮穿越時空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在強調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繼承、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今天,關學研究院正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文化育人形式,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致敬,向張載致敬,以期喚起我們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珍視和賡續(xù),從而講好陜西地域文化,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陜西。
12月11日-14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陜師大是承辦方之一)在西安、眉縣召開,“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作為新時代學者,我們要走出書齋、走出象牙塔,與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結合起來,全力做好關學在新時代的哲學闡釋和價值闡發(fā)?!标兾鲙煼洞髮W關學研究院副院長、哲學系主任許寧教授這樣說。
師大三代關學人,以犀利敏銳的學術眼界和堅實厚重的學術定力,四十年持續(xù)不斷的深入探索研究,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關學研究的新高地,結出了卓越豐碩的成果,培育出薪火相傳、堅強有力的學科團隊,正如“關學研究院”成立之時,陜西省哲學學會會長張周志教授作詩所云:
默默堅守數十年,皓首窮經苦鉆研。
咬定青山不放松,剝繭抽絲真諦通。
薪火相傳英才幸,學科精進平臺興。
碩果累累世人羨,再鑄輝煌乃必然。